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99秋討論課]貧富差距8.2倍的真相--青壯新貧的未來與社會正義問題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圖片來源:史上最慘 貧富差距8.22倍        

  主計處於8月19日公佈調查,去年國內最富有家庭群組,平均每戶所得為一百八十二萬五千餘元;最貧窮家庭群組僅有二十二萬二千餘元,兩者差距倍數高達八‧二二倍,創下歷史新高。大學以上畢業生,平均所得比十年前同學歷減少14%,專業技術從業人員薪資減少7.6%,然而GDP成長卻不斷上升,主計處預測台灣今年全年GDP成長率8.24%,而不少國內外經濟學者預測數字都超過10%。國民生產力大幅上升,薪資卻負成長,大家努力貢獻的經濟成長,到底到哪裡去了?

  請大家閱讀相關新聞與報導,在討論前發表簡單的資料整理結果(各組之討論文章以回應方式PO文*1),並在討論完成後於Web2.0的波西米亞部落回應600字以上心得(以各組助教規定為準)。



*1:如何po文

滾輪滾到最下面就會看到此畫面

恭喜! 有分數了!!

35 意見:

正義王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正義王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正義王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正義王 提到...

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是醫二乙19801090張峰亮
今天是我們這組第一次討論,雖然討論不是很熱烈,但是感覺大家都很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一開始就有同學提到他自己的經驗,說他到理髮廳看到比他年輕的妹妹辛苦的幫人理髮,一個月也賺不到幾千塊還是要硬著頭皮過生活,非常同情與難過。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應該也算是M型社會右邊的那一半,我對生活照理說應該要很滿足,可是未來是怎樣呢?今天貧富差距的議題討論格外有意義。
我個人認為,基本上台灣貧富差距照現在的情況看來,只會持續增加不會減少。因為台灣的兩個政黨很特別,大都是偏向財團,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少有偏左的現象,所以互相制衡的效果就不見了。像美國的兩黨就可以互相牽制,資本主義實施之後如過情人出現過多,社會主義就來幫忙,彼此相輔相成,在經濟蕭條時才有轉圜的空間。然而台灣雖然因為某些因素幸運躲過幾次金融風暴,可是基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再者,為什麼政府面對這樣的情況,卻還是一再的用奇特失業率的算法、基本工資政策等等不治本的方案來欺矇大眾呢?我不是說這些政策不好,而是政府未必有心想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啊!很現實的,大家看到許多可連新貧族成為無殼蝸牛多半是同情的,但誰真的想幫助他們?亞當斯密所謂「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然而今天最大問題在於每個人並沒有相同的水平,沒有相同的立足點、出發點。所以越窮的人越難翻身,越有錢的人錢越滾越多「是很自然的現象」。說明白一點,人也是動物,貧富差距的存在是很必然的,我們現在是要設法改變他,並非是誰造成這個問題。知識份子或是有錢的人當然滿足現況,因為他沒有必要去顧及下層的人的悲苦。而政府寧願忽略大多數中產階級而選擇向財團靠攏,想必一定是他們之間的利益交換價值大於選票。而這部一定是有人違法或是勾結,這是一種寡占、正當性的壟斷。唯有中下階級的人有發聲的機會才有可能改變這一切,但是明顯很困難,畢竟有地位或是能在那些位子的人都是滿足於現況的。
很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其實也不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什麼,所以現在首要條件就是先設法讓自己遠離這股洪流,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來面對這一切。來日方長,或許哪天自己有能力說話了,再看看能做些什麼樣的改變。也就是老師強調的,不能一昧照著制度走,因為制度本身就是有瑕疵有缺陷的,對吧?

匿名 提到...

我是醫二乙 19801125 王令維
  就像正義王也有說到理髮廳的例子,這個例子讓我覺得假如我跟他比較的話,那麼我是屬於M型的右邊,不用自己賺錢,不用擔心支出,但接著助教問到的是我們都將成為醫師,那麼我們在社會中又屬於哪邊?我認為只要健保制度仍舊存在,就算現在看似在中間偏右,也終將會往左邊走。
  然而追究到造成M型化等社會貧富差距的原因,我想歸納出三點:
1. 剝削下游:老師上課有提到「錢滾錢」,起初有些人握有相對多的財產,於是他們利用理財投資類的方法將錢財越滾越多,但是後面的人僅握有少許財富而使的他們生財的速度追不上了,只能依附著企業主以求生存。本以為靠著自己的努力有一天可以像企業主般闊綽,但人是自私的(這與資本主義最初的假設─人是理性的─相違背),企業主為著自己的利益,他可能「不公平地」回饋員工,於是員工便作著他的美夢日以繼夜的工作。
2. 去民主化:國家需要財富以維持武力、建立公設等,企業財團當然是其來源,但當國家對財團過度依賴時,國家的主權似乎不是人民的了,一個財團的力量似乎比幾百萬民眾的選票還重要,助教有提到一點,政黨拿一部份的錢財去做形象建立就可以達到宣傳效果,又可以有剩餘的金錢供其使用(但使用對象實在令人疑惑)。而我認為這最明顯的影響就是人民的聲音無法到達高層,當人民受到不公要申訴時,只能向上級申訴,但上級彼此間卻是一掛的,那人民的反應如何被接受?所以就只能默默接受企業主的剝削,任勞任怨。
  助教不斷提到這門課最希望能夠讓我們察覺的是:我們身在一個制度底下,要有敏銳的感知,發掘他的不合理,不能被牽著鼻子走。另一位同學舉了名牌的例子說明現在人對金錢的看法相較於以往”足夠”的想法大相逕庭,3000元的名牌衣服與300元的夜市衣服比較,其實兩者並沒有相差多少,3000元多了炫耀性。我想辯駁他,我認為在購買名牌的時候,其實買的不只是物品,同時還買了他的行銷手法,此外,假如付了較多的錢,又如何知道他底下的員工不會收到較公平的薪資?就像近年在強調”Fair Trade”,產品當然是貴的,但至少員工是受到保障的。
  貧富差距的問題不是一時一刻就能解決的,若是真如我在去民主化所說的,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革命,二是靠著一代一代教育以淨化這個社會,但前提是在達到效果前國家還沒倒閉。

宥寬 提到...

我是醫一乙19901093吳宥寬。關於此次討論,我提出的看法是階層流動趨向停滯。美國的階層流動是明顯停滯的,而台灣也毫無疑問地正走向這個趨勢。有權有錢有勢的人,會動用所享有的資源來培育下一代,不僅物質的生活非常容易滿足,在教育、社會安全投入付出的也會比常人要多出許多。他們的下一代從一開始就站在前面起跑,擁有比別人較短的目標距離,卻有比別人動力更強的工具。他們是容易成功的,他們或許付出了努力、或許沒有,但他們大多數會成為社會的上層,然後再培育並產生下一個優越的世代。以前,階級的流動最主要靠的是教育,教育可以使人翻身,透過教育可以向上爬到更高的社會地位。然而,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當代我國教改後的教育環境下,教育強調了「多元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等,雖然立意良善,但不免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今碩博士滿街都是,反而使得學位的價值無形中地降低了;多元教育強調多元發展,卻使得有能力的家庭投注更多心血培養下一代的才藝,使他們除了在課業方面遙遙領先同儕,連課餘的活動也比別人精彩。這樣的世代,年輕學子的競爭是更激烈殘酷的。讀書能力強的學生,會走向專業學科,企圖以一技之長謀求飯碗;競爭力較弱的人、或是害怕競爭的人,他們會考公職,要求安定的生活;有些人,會傾畢身心力,投注於某些專門領域,等待發光的機會。然而,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不過也是中產階級罷了!現在的中產階級,和幾十年前相比,薪水不僅沒有提高多少,還面對了高房價、高物價等更多的挑戰。換算幾十年來的通膨後薪資更可以說是不斷減少。台幣為了維持競爭力,已經多年沒有顯著地升值,當他國(ex中國)的貨幣升值時,我國人民出國更是感受不到十幾年來經濟能力的成長。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仍然有一批人,他們生活無虞,只須安份守己地維持好他們的家族企業、權力、金錢,在一個同類人圍成的圈子中生活。說明白些,他們需要學得只是管理,因為有了管理的能力,加上本身企業的財力和對社會的影響力,人才自然就會被網羅,很多人會為他們工作。這些為他們工作的人,在以公司為重的前提下,必須共體時艱,領著一般的薪水,卻隨時可能因為競爭力的不佳而被裁員。當別國的人才比你低廉時,你已經輸了。但是,你很難有回頭重啟學習新技能的機會。你會被時代淘汰,淹沒在這股洪流當中。

在台灣很多人都聽過了M型社會的理論,但是,很少人願意出來提出改革。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是因為大家的價值觀裡都潛藏著一種現代社會教育下所賦與的價值,那就是個人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既然要追求自己的幸福,那麼你就會傾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會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如何靠向M型社會的右邊,從來不願意放棄希望,不願意向現實低頭。你會把失敗多半歸因於自己能力的不足,和當初自己多麼混的自責,並且有著一個夢,那就是行行出狀元,總有一天會有你的舞台。但是,悲觀一點地說,我看不見那麼多的舞台。每一個人都有著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理念,並把失敗歸咎於己,卻遺忘了大時代下總體環境的不適。

大家都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不好的社會價值,但當讀書都不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時,我們要拿什麼東西來換取更多的保障?

面對他國的競爭,毫無疑問地,很多人撐不住了。但是在自己國家裡競爭,卻還是有更多的人被社會邊緣化、被淘汰。今天的大學生多半只有22K起薪甚至失業,但是他們有任何對抗潮流的能力嗎?那些甚至沒有機會念大學的孩子們,將來要用什麼競爭?

我國已經過了亞洲四小龍的時代,世界的潮流是輪轉的,當美國現在一般大眾中產階級正逐漸流失競爭力進而消失的同時,台灣是否會在下一波受襲下還能全身而退?我持悲觀的態度。資本主義的滲透已經到了各種生活的層面,包含心靈。你願意思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思考如何戰勝別人,還是思考如何拉起已經被你踩在腳下的人?多數人都是前者吧!

對社會要作出改革,需要的是犧牲,但是中產階級在還未完全消失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一小片天空,那一小片還帶有夢想的天空。因此,他們不會拿自己僅有的那一點力量去推動改革,因為那樣會有連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失去的風險。而社會較下階層的人,早以失去了在社會上發言的地位與音量,他們已經不再受重視,只是一般人同情憐憫的對象,卻不再是最先被思考保護的對象。

我認為從價值觀上去看,也許這種現象也沒有對錯之分。當你以不同角度看一件社會事實,你會有不同的看法。

現在的潮流就是競爭再競爭,我其實也曾經很疑惑,以我們現在島國的形態位置,理論上經濟本就該傾向更自由的資本主義,何必思考如何向左修正那麼多?但這種想法過於單純且愚昧。這是一個企業已經綁架政府的時代,當政府的政策受制於企業的時候,政府已經丟失了主控權。企業不能倒,不然會影響國家經濟、影響國民就業,企業已經與國家社會融合,完全無法抽離了。所以,當我們思考政府要如何提高社會正義(財富分配)的同時,也就等同於向企業宣戰。但是,像我們這種自由的國家,法治的國家,沒有極權的情況下,恐怕將難以撼動企業。

擴大政府權力如果是解決的好方法且好方向,你會同意嗎?很多人也許會猶豫吧!資本主義融合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社會,並不是那麼容易同意提高政府權力的。大家想的都不過是自己的利益而已,回到上面說過的,大家現在的心態(包含我)不過也是管好自己,想辦法且戰且走罷了。對未來同時充滿猶疑、期待與畏懼吧!

Unknown 提到...

我是 醫二B 19801076的吳雅琦,就像今天我們所討論的,貧富差距的根本問題常常會牽扯到制度面,就像我們討論所提到的,好像一切都得從制度面改起,才能有機會縮減貧富差距,但以我們現在的身分,能真正做出有效改變的卻不多,所以我想對於非制度面的部分來探討。
現在眾多造成嚴重M型化的原因,恐怕是現在人對於「錢」的價值觀,就像是名牌的真實意義,已經不再是因為實用需要,而是一個代表身分的表徵,一旦視錢為萬物,則會產生許多價值觀的偏差,社會運作且媒體操控下,常常將名流視為一種崇高且人人都該追求的境界,而對於平凡或貧窮卻總是流露出一種憐憫或同情甚至嫌惡的觀感,在這樣無時無刻且廣告化充斥的生活裡,漸漸地我們被這樣的態度給「同化」了,我們開始汲汲營營追求上流社會,開始拋開「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這種想法,無論何不合適,而是我需要這樣的名牌,這樣的高檔貨,來證明我的存在,我的價值,此時,市場經濟制度開始迎合人們的需求,名牌就要更有名牌的價值,增加了千奇百怪的配件或裝飾,有時甚至多餘,但為了就是要與眾不同,一旦這樣的惡性循環開始產生,能夠跨上上流階級的人,便開始趾高氣昂,而為了又在上層階級中更屬top,便將所有目標歸於利益,不再在乎也許身為上層階級該有的社會責任(像是增加下游的工作機會),而是開始了剝削勞工,或者追求更低成品(造成品質降低),只為了要增加自己能夠取得更多的「錢」,用錢來換取更多的權力及「尊重」;然而無法跳到上層而摔得傷痕累累的就到了下層,在下層中也許能過得怡然自得,然而卻在面對上層階級時顯得格格不入且不自在,就像百貨公司的專櫃,櫃檯小姐像是訓練有素般,要能在第一時間辨別出這樣的客人是不是有潛力成為他們想要的客戶,一旦被辨為下層階級,則容易遭到冷漠甚至白眼;而在中層階級的人,卻無所適從,就像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團體,無法成為名流中的一份子,卻也無法得到下層階級的認可,如此,強迫他們去追求甚至不擇手段的爬向上流,或是失敗後默默退到下層社會,這也就造成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
所以,我想,要真正改變貧富差距,就得從基本教育觀及社會價值觀做起,媒體的宣傳也必須傳達正確的觀念,否則僅僅從制度面做了改變,但其實潛藏在人心的「以錢為本」仍舊根深蒂固。

CCL 提到...

我是助教李承值。正義王提到幾個不錯的觀察,台灣因為某些因素而躲過1997的亞洲金融風暴。在此,第一可以看到資本主義下導致的金融危機並不是2008年才發生的,早在1990年代,從泰國引燃的危機,一路燒到了亞洲各國,最後居然讓印尼的失業率飆升到40%。結果,美國財政部與IMF大量挹注資金借貸給亞洲各國,並推動高利率與縮減支出政策。最後,亞洲似乎撐過去了,但是債台高築。第二,也可以從台灣、馬來西亞、中國這些逃過危機的例子中,知道適時的控管金融體系可能是未來改善現今經濟問體的方法之一。
在民主王提到公平交易的體制中,我們似乎可以不怕勞工被剝削。但是體制是否能被監督,然後真正落實執行倒也是一個問號。
宥寬和雅琦讓我有一個想法,在現今的社會裡似乎就是一堆虛幻的泡泡所組成,這些泡泡是什麼呢?就是創造財富的一切手段。我們追逐這些五顏六色的泡泡,但是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這些吹彈可破的泡泡沒辦法給我們一個生為人其價值何在的解答,就現實面來講,我們若不務實的去創造些實用的成果或知識出來,那未來憑藉的將為何物?

李忠佑 提到...

先引述宥寬說的話:
對社會要作出改革,需要的是犧牲,但是中產階級在還未完全消失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一小片天空,那一小片還帶有夢想的天空。因此,他們不會拿自己僅有的那一點力量去推動改革,因為那樣會有連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失去的風險。而社會較下階層的人,早以失去了在社會上發言的地位與音量,他們已經不再受重視,只是一般人同情憐憫的對象,卻不再是最先被思考保護的對象。對社會要作出改革,需要的是犧牲,但是中產階級在還未完全消失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一小片天空,那一小片還帶有夢想的天空。因此,他們不會拿自己僅有的那一點力量去推動改革,因為那樣會有連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失去的風險。而社會較下階層的人,早以失去了在社會上發言的地位與音量,他們已經不再受重視,只是一般人同情憐憫的對象,卻不再是最先被思考保護的對象。

宥寬對目前環境的看法相當有見解,許多說法我也拍手贊同,不過對於上述所引述的這一段
我卻持有不同意見。
首先我想說說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在定義上是以資本額來劃定
但真的有如此單純嗎?
在大家不斷強調中小企業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活絡的重要活水之時,有沒有看到環境的因素
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中小企業
跟現今所謂的中小企業可以畫上等號嗎?

過去的中小企業能夠在相對自由的市場下競爭
而如今是假自由之名,而讓大企業行綁架壟斷之實
過去的中小企業,中產階級已不復存在
現在所稱者,只能勉強算是在各強環視的紅海中,撿拾殘渣的小利者。

因此我覺得,倘若真正要有改革的力量,將不再是所謂中產階級或是中小企業,而是真正能夠看清問題的存在的那一群人,至於能不能過活得下去,走到終極,大家都只能在金字塔頂端下求個溫飽餬口而已。

至於宥寬說到抱有夢想者,我認為將無法畫地自限甚至是追逐自己一片夢想的天空,因為你對所有財富自由支佩的夢想天空都將會被所有陰霾所掩蔽。
要嗎?你只能做一個努力當一個"賺多一點錢的高級勞工"。倘若真的想要追逐你的經濟自由夢想,我相信走到終極,只有挺身對抗環境一圖。因為在經濟的市場中,藍海已不復存在。

Unknown 提到...

19902002 牙一 黃上華 事後文
M型社會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全球的整個型態導向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國家只有少少的個位數,也不是短時間造成的。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無數的革命,推動思想及各方面的活動,才會造成今日的社會型態。我想,不管是哪一種,都有其優缺點,沒有一項事物是完全好或完全的壞,M型社會一定有人贊同,也一定有人反對,那是基於不同的出發點和觀看的角度,或著是他本身所為在的階層。一出生就被放在高位階的人,他的眼光一直都不會看到在他們底下那些困苦的人。有錢人的小孩不會念書,花鈔票送他們出國,念個不知名的大學、碩士,反正喝過洋墨水又有雄厚的背景,根本不會遇到什麼困境,但窮人的小孩不會念書,只好半工半讀,擔心自己的前途和家中的環境。但是社會上就是存在著那麼多的不公平。我們能夠改變嗎? 我們有能力嗎?社會當中享有許多資源的人,也許包括我們自己,很少會去思考貧富之間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並不會造成我們本身的威脅,有錢人享樂、富足,貧窮者努力維持生活基本所需。但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有錢人,他們願意拿出他們所擁有的,去幫助其他的人,上課一直被拿來當例子的郭台銘先生,他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的富有,他也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他享有他自己努力掙取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他拿出他擁有的錢,幫助偏遠地區蓋學校。既然M型社會在資本主義的國家一定存在,我認為觀念改變才是最重要的。有錢心靈不一定富有,而功成名就之後,有能力就要為社會大眾做更多的事,能者多勞。
而共產主義資源平均分配,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但也並非沒有缺點。因為每人所得均等導致人民缺乏工作動力,生產力下降,饑荒……等等,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曾經看過北韓的特別報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們人民的思想,完全的崇拜國家領袖。如果共產主義必然導向思想的禁錮,我想我不會是左派人物。

Unknown 提到...

我是19801034醫二甲 林翊展
貧富差距:增加的GDP到哪去了
這是一個很早以前就開始的問題。
我想,想要解決這問題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思想家,他們了解到貧窮的可怕,了解到貧窮會帶來飢餓、恐慌甚至是革命,亦或只是單純的同情或是想要取得權力,總之,富者一味剝削窮人家是行不通的,於是,他們出來登高一呼,呼籲降低甚至是消弭貧富差距,例如:馬克思。
社會主義於焉誕生,她們將財產全部收集起來、平分,讓大家一樣富有一樣貧窮,期待這樣大家就會是平等的,至少是齊頭式的平等;讓所有的權力都收歸中央,由政府來幫大家決定,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這樣的制度或許本身沒甚麼不好,可惜人並不是機器人,有堅定的思想不會出軌,絕對的權力終帶來絕對的腐化,眼看普羅大眾越來越窮而領導人越來越富有,純粹的社會主義挑戰失敗。
就像洪老師說的,自1970年開始,主要由資本主義接手;於是,資金勞力流動的更快,全球化更明顯,企業越做越大,科技越來越發達,資本主義帶來了看的到的繁榮,但它帶來的問題卻像慢性病一樣,慢慢累積,直到現在。每年,富比士都會公佈全球首富,於是,人們又看到這些富豪的財產增加了多少,又新增了哪些富豪,就會驚呼:『哇!這些人真是富有』,然後日復一日的努力工作。
誰願意放下自己賺的錢呢? 同樣賺一億元,隔壁的鄰居已經蓋別墅買跑車了,自己卻在接濟窮人,不會有點落寞嗎? 就算有這個想法,身邊的家人情人會同意嗎? 錢雖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拿多少錢就過怎樣的日子,已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學生就乖乖吃學生餐廳,沒甚麼錢的職員就吃便當,經理級的去吃buffet,董事長級的就吃山珍海味,也許不是那麼固定,但大抵如此,大家安份守己的過日子,不要有妄想,看看那些比你更可憐的人,強調珍惜現有生活,更努力、腳踏實地的工作才能賺大錢,管理階層努力灌輸這些愚民政策:不忘強調錢的重要和現有階級的合理性。
假設大家只關心錢的多寡偏偏自己的錢又不多,是否大家會更汲汲營營去用原本的方法賺更多的錢? 是否會忽略自己的根本、自己的骨氣和自己本身? 當每個人都開始只關心自己跟自己周遭的小圈子,是不是變相的表示公共事務即將被部分人所壟斷,可怕的是這部分人還會提供一個看似合理的解答,讓人相信而不過問,因為已經有專家幫我們處理的妥當了,我們何不努力賺更多的錢?
消弭貧富差距? 『專家』都說會超過10了,我們何苦自尋煩惱呢?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我是 19801007 醫二甲 黃伯穎
這一次的討論是關於貧富差距的問題,對於剛接觸到老師的課的我,在面對到種種數據或是報導的第一時間下,其實是沒有太多深度見解的,但是,在討論之後,聽到了雅琦對於現代社會的金錢觀,以及郁捷分享從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現象,才發覺,除了制度之外,有更多關乎貧富差距或是 M 型社會的問題,在我們周圍是顯而易見的。
貧富差距可能是一種趨勢,而且處於所得漸少以及利益受損的族群來說,是想要改變或者是想要消弭的現象,但是,我們實質上的行動或是對待金錢職業的價值觀,往往還是逃脫不了資本主義設下的遊戲規則,在人類追求安定生活、拼命儲蓄置產、為了少的可憐的公務員職缺競爭同時,M 型社會反而走向一個更加牢固或是不可逆的方向,在面對到M型社會的分裂時,幾近或是維持在社經地位前半段,為了可以穿名牌、為了可以買房子,凸顯自己身為有閑階級的一種炫耀性消費,也是供給資本主義以及名牌的養分,於是,大家更加努力工作、守好飯碗,守成一條比較保險的路,但是當人民或是政府繼續按照原本成功者所設下的遊戲規則在人生中賭博、打滾,由於起始點的不同,在M型社會後半汲汲營營的辛苦工作者,想抽中晉身上層社會的大獎的機率微乎其微,而掌握社會較多權利或是資源的人還有其子女,所跨的步伐往往大於社會大多數的人,同時也剝削或者是抵制想要向上攀升的人,來瓜分他們目前的優勢,所觸及的範圍從政治到經濟、科學 (若是以知識為無形資產的話,發明史上不乏當初創新革命成功的發明家到了老年卻打壓年輕發明家的例子),再談到教育,其實郁捷今天分享的理髮店女孩的例子,讓我想到之前在淡水街頭,一位國中女生卻在晚上處在車水馬龍之地,賣玩具給遊客,同一時間,不知有多少家境還算寬裕的學生,正在補習班努力競爭,學完課業,還要學學專屬有閑階級的才藝,都是為了未來在努力,卻也將M型社會中的裂縫越切越大。而中產階級,也被迫在這樣二選一的環境中,往上攀升,避免在社會上失去了籌碼。如果要解決這種困境,除了改變制度等較有效或強硬的做法之外,社會對於金錢或者是階級的固有觀念,或許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源頭,畢竟,只要大家心中還是嚮往著資本主義所建構出來的努力賺錢的遊戲規則,不管,制度怎麼改變,久而久之,還是會走回原本的狀況。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我是19801091 醫二乙 劉冠甫
首先是有關這篇報導我的淺見:
看完這篇新聞,台灣的貧富差距竟然與世界上以高貧富差距聞名、實施先富沿海地區的中國不相上下,當下真有許多錯愕。但是,這是2009年的數據,經歷了去年雷曼兄弟經濟大海嘯事件,在景氣低迷的情況下,大企業裁員、延長無薪假時間,直接影響到地是許多M型社會中低下階層的生計,長有生財資源的大財團會想進任何方式將傷害往下轉移維持自己的利益,因此小老百姓直接受害,這樣的結果或許與貧富差距倍數倍增有關。另外,最近經濟復甦,國民生產力大幅成長,GDP起飛,直接反應到的可能是大財團階級,要真正能”分配”到中下階層,可能還需要時間調整。

接著整理了一些造成台灣貧富差距的可能原因:
台灣是島國經濟,缺乏天然資源,大部分經濟都來自國際貿易,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競爭當然是根深蒂固、很難撼動。而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是造成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為了提升國營事業的”競爭力”,因而開放許多國營為民營,大大減少政府在經濟上調控的權力;私人企業為了增加”競爭力”,用人非常精簡,員工待遇或許較好可是工時也較長,相對的新人就業機會變少;企業在全球化的人力市場中,引入了廉價的外籍勞工,造成下層勞工就業機會更少。

就如老師上課提到的例子,在現今的制度中,握有財產資源的企業階級,能用其經濟能力影響政府決策,藉由將政府的威脅轉換到下層;能”錢滾錢”在股票、房地產市場中獲得巨利。在教育方面,功利取向的民情和基層職校的相對弱勢,讓經濟能力較弱的下層階級子弟,較難從中獲得翻身的機會。在這個知識經濟擴張的社會,教育程度高的獲取高地位,高薪,並同時享有高等的權力和福利,相對,以勞力付出謀生的人,領固定薪水的累積財富速度,當然比不上他們,所以差距日漸擴大。

以下是有關如何改善台灣貧富差距的方式

如同雅琦同學所提到的概念,對於改變對錢的價值觀,或許是當今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一些實施社會福利的北歐國家,其中一個能讓他們在高稅收政策下顧及人們積極生產態度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於工作賺錢幫助社會弱勢感到理所當然,這樣的價值觀和維利是圖的某些大企業來說真是天方夜譚。價值的改變能產生很大的影響,舉一個例子: wikipedia的創辦人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免費知識與教育,進而縮短貧富差距。

台灣的教育似乎扼殺了產業的多樣性,民情和教育走向往往趨向當今大紅大紫的產業如科技、醫療。對於其他產業如烹調則多半在基礎教育部份就缺少認同,往往是龍蛇雜處的教育模式,試想,如果同儕多半都是為了得到學歷、證照才來職校應付了事,學習成就低,得不到尊重和掌聲,能培養出多少未來的專業人才?讓這些被迫不堪的專業教育淪為經濟相對下層階的輪迴。正造成了階級不流動的惡果。

資本主義一定會造成貧富差距,但是如何縮小差距,在這全球化競爭的環境下維持社會正義,正是當今政府要努力思考的問題, 這次的課堂討論,一針見血的道出了一般人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的現實,至於要如何實踐這個大問題,還要在多上一點課了。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醫二甲 19801051 陳紀瑜
貧富差距是一個早已存在的現象,很多富有理想的人曾試著要去改變它,但真正去做的人卻是寥寥可數。其實,合理的貧富差距,對社會來說是有利的,它刺激了財富下層的人們努力地向上爬升,變成中上階層;刺激了財富中上階層的人們想要繼續鞏固他們的地位,努力的打拼,就因為這樣,社會會產生一股向上的競爭力,在這樣的競爭下,社會發展會快速的成長。但問題很快地就出現,合理貧富差距存在的時間並不是永遠,在上層的人們有本錢去獲得更大的利益,錢滾錢,更有錢;然而下層的人們卻沒有這樣的財力可以去投資,只能辛勞的賺取每一分錢。

就是這樣的差異,讓原本合理的貧富差距逐漸變大,到了現今離譜的地步,差距到達8.2倍。貧富差距的增大,讓原本的M型社會越往兩邊發展,有錢人越有錢,窮人越來越貧窮,想要翻身的機率逐漸的在消失,貧困已變成了代代相傳。很多人會想,難道政府對此一現象都沒採取任何措施嗎? 其實是有的,在我看來,繁星計畫就是個幫助下層家庭翻身的好政策,下層的學生沒辦法考入好的高中就讀,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當然就考不進一流的大學,在這個以學歷和學校掛帥的社會,沒有好學歷或就讀好學校是很難有發展的機會的,繁星計畫提供了他們一個進入好大學的機會,只要肯奮發,在就讀的學校裡名列前茅,就有機會進入遠本遙不可及的目標,讓原本的人生有了重大的改變,不再讓貧窮代代相傳。

這是一項很好的政策,但畢竟對整個社會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能幫助的人只是少數,因此政府在制度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除了政府制度的不足外,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的再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向錢看、有錢能使鬼推磨早已是人們根深柢固的觀念,對於錢只有多還要更多,永遠不會嫌少,一旦進入了口袋,就很難再拿出來,更別提救濟他人了。如此的現象,富有的人掌握了主要的財富,窮人所擁有的越來越少,政府施行再好的政策恐怕也是於事無補,因此我覺得教育也是改變現狀的必要方法,人人都向錢看齊,那原本就沒能力去爭取財富的弱勢之人只會更弱勢。改變大眾的價值觀,不再視錢如命,讓人們願意去施捨,幫助下層的人向上爬升,我想才是縮小貧富差距的最好辦法。

Unknown 提到...

我是醫二甲29號蘇稚庭
關於貧富差距的問題,禮拜三同學們討論了很多,我想再討論貧富差距前,要先知道可能造成貧富差距的主因,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立意是要讓一部分人先擁有財富,然後創造就業機會,之後大家都有工作,就可以漸漸都富裕起來。現今社會的問題是,有錢的人大多貪得無饜,有了一千萬,就想要兩千萬,之後又想要更多,那錢從哪來呢,若不是剝削來就業的職員,就是從眾消費者上下手,因此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也越來越有權力,沒錢的人再怎麼努力還是差前面的人一大截,大工廠越開越大,小工廠因為抵擋不了大工廠的競爭,有很多都會因此營業不下去。就這樣,漸漸社會往兩邊分成了貧端和富端。
關於貧富差距的解決方法,有很多同學都提到要從制度面改革,因為資本主義已是目前社會的現況,除非激烈的革命或百年難得一見的強硬領導者改革,不然我們應該都只能從現存的資本主義來修正。要要求富人不要自私自利,對員工好一些或是把多賺的錢回饋改社會這些是必須嘗試的,但通常效果不大,這也是為何大多人都認為解決問題不能靠富人的道德覺醒,而是要有強制的規定,像是納稅,就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政府目前給了一些企業優渥的優惠,也有很多目前「合法」的避稅手法會影響稅收,像是財團法人就是個常見的例子。這些企業成立的財團法人,究竟有沒有符合公益抵稅的原則呢?還是只是節稅工具。我認為須對此類財團法人做定期追蹤,並核對收支,須把財團法人的錢大多用在公益上才准抵稅。跳脫制度觀點來說,或許教育會是個長期可行的辦法,要把「要好大家一起好」的概念灌輸給每個人,這樣或許下一代會有更多人避免貧富差距擴大或嘗試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
再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我覺得現今這個社會的問題是錢幾乎可以買到所有的東西,什麼行業都有,連拍馬屁也可成為金錢可以購買的東西,我想這種現象影響的是大家對金錢的看法,會把金錢看的太重要,而忽略其他情義或值得追求的東西,討論貧富差距的意義是希望大家能都過的更好,而不是實質上錢的平等,當然現行還是要從這方面著手囉。

wong 提到...

我是醫二乙的王明輝
8.2倍貧富差距的問題,大家都已經講的很多,那我再舉更多的例子來補充。首先是前幾天賦稅署宣佈,統一發票明年編列的預算是七九.○二億,相較於今年只編了五二.六三億元,大幅增加逾五十%多,是有史以來首次「足額編列」,達到明年營業稅三%的法定上限。增加的預算可能增加小獎也可能增加超過一千萬的大獎。希望立法院最後三讀通過的結果是增加小獎,因為再增加大獎,就好像是買樂透彩劵一樣,我覺得它已經有點變質了,那些官員的講法是可以藉由統一發票創造一些千萬富翁,我想不懂為什麼只想要成為有錢人,而且獎金金額差距過大也不是一件好事,我再重申一次它是統一發票的兌獎,它的目的不全是為了讓民眾賺錢,除了鼓勵消費促進經濟以外,是為了讓民眾有索取統一發票的習慣以增加國庫的收入。再來講講統一發票近年的變革,約十年前,中獎率比較高,普獎組數也比較多,那時是一組特獎加六組小獎,後來變成三組特獎加三組小獎,如果明年真的再增加特獎,甚至提高金額,只能說台灣其實是在鼓勵貧富差距,減低貧富差距只是口號,就連這種小事也做不到。還有人說與其把國庫的錢拿去當統一發票獎金,不如拿去當各種弱勢族群的救濟金,我覺得這個提議很好,比我之前還只是圍繞在統一發票內,如何分配以伸張正義還要好。就遺產稅額從50%大幅降低而言,可以讓台灣人把海外資金轉回台灣,如此一來才有稅收,而且台灣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重視家庭文化,在以前賺取所得時扣一次稅,死後又要再課一次稅,雖然是降低貧富差距,但似乎不符社會普遍的價值觀,繼承上一代的遺產應該不算是不義之財,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變革。政府絕對是唯一可以抑制貧富差距的機關,只要下猛藥一定可以有所成果。

匿名 提到...

大家好,我是醫二乙19801120王柏越。
在經過這次與助教及同學間的分享看法後,我感到自己的視野又開闊了許多。在如今的資本主義國家中,M型化社會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一種主流,日本學者大前研一也早就提醒了我們這個無可遏阻的趨勢。我個人認為,M行社會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大,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是必然的,因為這便是追求個人利益至上的資本主義所提倡的,唯一能緩解此現象的便是政府所採取的政策。不幸的是,富人有太多手段來阻止政府的執行。
首先,這次討論中有人提到節稅這方法,這便是有錢人利用自己經濟上的優勢,聘用會計師等各方面人才來替他們服務,助教便舉出一個例子,平民百姓許繳交百分之二十的所得稅,台塑集團此龐然大物竟只需繳納約百分之五,這明顯不合常理。而偏偏台灣當今政府基本上都向財團靠攏,無論是哪個黨派背後皆有財團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有人提議要向有錢人徵收較多稅收,財團完全可以動用他們的影響力以遏阻法案的通過,要想改善貧富間的差距無異癡人說夢。
此外,同學也提到,現在人們的價值觀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幫兇之一,這點我個人持同意看法。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多數人都以財力做為個人成就的重點指標,人們趨向眼前的利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儘管很多人極力譴責富人的揮霍無度,但不可否認的,如果有機會,多數人都會努力成為這些過去被他們鄙視之人的其中一員。被貪欲蒙蔽雙眼的人們,通常不會去譴責制度的不均,而是想方設法往上爬。所以說,貧富差距是人的潛意識的產物,要如何克服,或許只有產生一項更完善的制度才能解決。

Victor 提到...

我是醫二甲19801044林侃
第一次有這樣的經驗,針對社會上貼近人們的問題深入討論,在經過助教的引導與同學間的分享後,自我對問題的看法也能更加深入了。貧富差距,在現代社會中已可算是稀鬆平常的名詞,不只出現在國與國之間,也在單一國家內有其不可忽略地位。上篇報導級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現實情況,在看似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的社會中,貧窮與富有家庭所得竟有8倍以上的差距。國民生產力大幅上升,薪資卻負成長,大家努力貢獻的經濟成長,到底到哪裡去了?文末的問題的確值得大家深入的思考。
M型社會已是台灣社會的常態,而且其中的鴻溝似乎只有不斷加大的趨勢,儘管政府標榜挽救貧窮的計畫不斷推陳出新,貧窮階層的人們似乎仍難以走出生活的陰霾。在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上億元豪宅預售一空,高級餐廳新開幕的新聞廣告。我們不禁感到疑惑,資本主義提倡給予大眾彼此競爭、靠自我努力改變地位的機會,然到頭來我們所見的卻是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而窮人在惡性循環的後果下難以翻身。
雖然我們笑著說需要再經過一次革命才可能導正這種危機,這其實是反映了現今社會制度的不足,所得稅得比率潛在不公平的現象、政府在資源上的分配都需要重新考量甚至改進。而要改進此問題仍有賴於政府的政策,我認為人們基本上都是追隨自我最大利益而活,若要期待富人能夠在事業有成之時還能夠幫助窮人,若非具有高上的情操跟本難以實現。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在達到一定的經濟水平後,人們還會要求更好,以保有自己的地位,唯有透過政府的硬性規範才有可能將資源是度的分配。
我亦非常同意同學提到的基本價值觀論點,人們對於金錢的觀念才是導致社會問題的最大原因,這也是北歐福利社會國家,在高稅收的情況下人民依然能生活安適的原因。

Unknown 提到...

我是物治一19906003張富詠

在上完老師的課後真的對於社會上的種種,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對於所謂的財團、貿易自由化以及那些接踵而來的社會問題也有了不同的看法。貧富不均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問題,但我認為適當的貧富差距甚至可以幫助社會的正常運行,不過現今貧富差距過大,才會導致社會上種種的不平等的事件發生。

資本主義造就了許多的富人,卻也造就了許多的窮人,而漸漸地形成了現今的M型化社會,有很多人想改變這樣的問題,卻都無能為力,因為會想要改變這樣的事實的人大多是窮人,很難像富人一樣的有權勢、有影響力,只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或是期待著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變成M型社會頂端的那些人,於是鼓勵自己的下一代好好讀書,書讀得越好,未來賺到的錢也會越多,但結果卻不盡人意,富二代從起跑點就贏了窮人的小孩,不論是財力、教育環境、社會上的影響力,賺到的錢永遠也會比那些富人們靠著錢滾錢來得快,靠著富一代的權勢,富二代跟窮人的差距只會越拉越遠,而社會上貧富差距的程度只會越來越大。

從不平等的起跑點,不平等的教育環境,要造就出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可以說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為何要有政府的存在,政府不該只為富人們發聲,也該幫助窮人們改變,良好的政策可以縮短貧富差距,只是既得利益者永遠都不會袖手旁觀自己的利益變少這樣的事情發生,因而運用其影響力來改變當權者的決策,若是政府無法做出有力的干涉,或許在可見的未來,又會再有類似無階級勞工的改革者出現,但不論是哪種過程,想要改變這樣的貧富差距,肯定是需要些代價與犧牲。

Unknown 提到...

醫二甲 19801005 楊思婷

M型社會對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早在國中甚至國小的社會課或公民課就有聽過,但一直對他

沒有深切的感受,直到最近幾堂課聽了老師講一些數據和經濟學家提出的若干看法,才去思考M型社

會被後帶來的衝擊。
我們這個小組首先從為什麼會產生M型社會來做討論,其中講到了GDP這個重要的概念,探討為什麼政

府說經濟不斷成長,但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有同學提到,可能因為GDP只是一個帳面上的數字,雖

然他被廣為採納,但其實GDP還是有很多沒有考慮到的點,例如外部成本的問題、投資使GDP增加但並

沒有實質上的生產等等,使得經濟看似成長其實不然。
另外,也有同學好奇,為什麼從光復後經濟就在成長,可是早期台灣並沒有產生M型社會,而是到最

近十幾年貧富差距才漸漸拉大,我認為那是因為早期台灣的經濟成長是來自於一些中小企業,公司工

廠的規模都不大,頂多幾十個人而已,但隨著時間推移,公司和公司之間會有併購的現象,隨之而來

的就是有公司倒閉,所以現在台灣的中小企業已經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是大型企業。早期台灣賺錢的

是中小企業老闆和底下的員工,他們都是屬於中產階級附近的人,但現在賺錢的是超級大老闆,而社

會中的中產階級消失了,往兩邊移動變成很有錢的人或社會底層貧困的人。
助教問了我們一個問題:"覺得像這種M型社會的現象是合理的嗎、是正義的嗎?"我們這組的同學大

部分都不這麼覺得,還有一位同學說她身邊有很多人大學畢業以後都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只能找到一

些薪水很低,根本無法負擔在外工作時的房租和基本開銷,最後只能回到老家和爸爸媽媽住,找老家

附近的工作。然而在同一時間,也許有一個出身有錢人家的小孩,他可能不用絕頂聰明也不用很努力

,但由於他擁有了很多有形(ex:錢)或無形的資源(ex:人脈、文化薰陶),所以他可以找到一份令人眼

紅的工作。當然以上的舉例並不是絕對的,但在現今這個社會裡的確曾出不窮的發生。此外,在以前

的年代,大家的信仰是:"只要努力念書、努力工作就可以改善環境。"但這個信仰在現今可能就不適

用了,因為貧苦家庭的孩子就算有心想要念書,家裡可能沒有辦法提供給他念書的環境、補習的費用

等等,因為在追求知識之前,也許基本的生活需求就有問題了!
貧富差距擴大是一個執政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會導致M型社會的產生,絕大部分也與政策的成形有

關,既得利益者通常是掌握權力或掌握資源的人,而他們當然不甘願把手中的利益下放給其他人,所

以政策通常對社會階層頂端的人較有利,例如遺產稅的課徵,他的課徵%算是很少的,因為這樣有錢

人才能狗把他的遺產傳給後代子孫,讓階級複製,那我們知道,這是一種很不公平的現象!

Unknown 提到...

19801063 醫二甲 王曼憶

我們組的討論最先提到的是‘ 貧富差距 ’,真的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嗎?難道貧窮的人就不能翻身嗎?他們是因為運氣不好嗎?還是小時候沒有好好用功呢?
其實,我覺得現在這種貧富差距很大、造成M型的社會中,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貧窮的人除了極少數部分就很難翻身。小時候,大人都會說:「貧窮翻身只能靠用功讀書,未來當醫生賺大錢。」不過社會一直在改變,現在看來好像不是這樣的。就以最靠近我們生活的陽明大學來舉例吧:我上大學才發現,原來大人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因為社會改變太快,觀念也變很快。現在就讀醫學系的學生,幾乎很少有生活清寒家庭,大部分都是普通或小康以上吧。考大學競爭那麼激烈,應該大家都是從小就有家教:學這個學那個,才能知識那麼豐富,看很多書:要有錢買,出國增廣見聞:要有錢去。所以光靠用功讀書是不行的,因為還會有更多出國留學回來的人,見聞較廣,知識較多的學生勝過他們。社會上幾乎所有的事情,“錢”都會與之擺脫不了關係的。
那要怎麼改善這樣的社會現象呢?
我覺得政府需要建立一些福利政策,使收入較高者繳多一點的稅,而使收入較少者繳少一點的稅,還要給予弱勢者一些補助,使他們可以平均一些,這樣才不會使M型社會越來越M。
我們剛開始也有提到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至於他跟國民所得有無直接關係呢?
很多人會覺得GDP上升,為什麼薪水還是一樣?其實GDP算法只是一般用來評估一個國家的貧富,社會的背後有很多細節還是由高階層的組織來控制,雖然他們的錢會流來流去,不過就是不會流到一般國民的手中。這種game rule不是很公平。我覺得國民都需要變聰明些!要知道我們的稅到底繳到什麼地方去了?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醫二乙 19801077 卓明潔
  首先,台灣貧富差距的擴大已是個已知且確實存在的問題,光是從幾個台灣常見的現象即可觀察。其一,精華地段地價不斷飆漲,舉例來說造成在台北想要置房地產要花上平均一輩子的薪資,可見這些買賣房地產者,所得高於平均薪資極多。其二,從近年來新聞所報導的消息可略見一二,像是前些日子歐洲名牌車場推出限量車款,每台單價高達數千萬元,卻仍有許多台灣富豪摸拳擦掌準備下單,和民間疾苦產生極大的反差。可能造成此現象(貧富差距大)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初所得不平等:即是指勞動者(勞力或勞心)經工作所得的初所得,端賴於其勞力貢獻的價值和可取代性。例如一個洗碗公和一位精算師的初所得即差異顯著。
2. 投資盈虧:可能由於資訊的不對等,導致少數人在股市交易、金融投資上賺取暴利,寡占暴利。
3. 政府稅制:由於為了將技術根留台灣、立法者為了本身或背後財團的利益刻意修改稅制等原因,導致富人所需繳納的稅金在比例上少於中下階級,造成富越富,貧越貧的情況。
4. 小家庭:由於小家庭的產生造成家庭總所得減少,然實際上這樣的統計卻喪失了真實性。然其推測可由近期的一篇新聞給與解答,「行政院主計處以家庭人均所得評估所得分配,再經五等分位,最富家庭人均所得和最貧仍差距4.35倍。」顯示近年所得差距升高並非只是因為家庭結構(小家庭、高齡家庭增多)改變所致,所得兩極化情況確實日趨嚴重。
5. 階級流通不易:由於階級流通的不易,導致在M型社會兩端者永遠改變自己的位置。
6. 極少數拉抬前20%資產:由特異的巨富,例如郭台銘等人,拉高了前20%家庭所得,實不符合現狀。
7. 過度全球化:全球化即是在大家能力均等的前提下,才可實行的貿易方法,因為以能力為資本來做投資,本來就會導致能力較低無法在社會生存,更加擴大貧富差距。

  接著,我們來探討縮短貧富差距的方法。個人認為最有效、也成效也最大的兩種。
  其一,政府調整福利制度。從丹麥的例子中得以發現,良好的政府福利制度能有效縮短貧富差距。見以下的擷取自商業週刊的文字:
  「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去年七月發布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World Map of Happiness),丹麥在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列名快樂國家的榜首……丹麥的失業救濟制度,也讓人們得以有尊嚴的尋找下一份他們喜歡的工作。丹麥人一旦失業,最高可領取原薪資八成的失業救濟金。若半年內找不到適當工作,則可接受職業訓練,學費由政府全額支付……「因為每個丹麥人,都出生在同樣的起跑點上。」這具體落實在丹麥上述的社會福利與教育兩方面。丹麥各級學校不選模範生,十二歲以下沒有成績單,老師與家長鼓勵孩子發展天賦,不鼓勵比較。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學費全免,不但廢除入學與畢業考試,也開放大門,讓全民皆可入學,學校的董事則由學生選舉產生。」
  以上的文字可從兩方面縮短貧富差距來看,第一,以福利制度保障弱勢家庭,這是目前台灣針對貧富差距過大,要求改稅制的主要聲浪和訴求。但我覺得第二點重要性更甚前者──將均等教育機會普遍化。教育和知識的累積是改變階級的最好方法,而丹麥多元的教育環境系統,更能將人才推往不同的領域,而非像台灣強調學歷,使得學歷價值降低、變得廉價。
  最後,我想探討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責任歸屬。通常談到解決貧富差距,我們會將注意力擺在政府的政策上,期待政府能告訴人民正確的解決方案,提供一條安全的道路給人民行走。然,人民之間的責任呢?富人有義務要照顧窮人嗎?在一個冷漠的社會,想當然耳富人是不會在乎窮人的生死的。在這樣的社會下,不論政府設下了什麼樣的搶救政策,富人都是處在不甘情願下配合,甚至會處心積慮的逃稅,因為他們只想著自己。所以,有時候追根究柢,極具的貧富差距,不只象徵著一個社會財務方面的兩極化,其實給每一個富人一個品格的探究。貧富差距,有時也是個品格問題。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我是醫二甲19801017侯明欣。( 龐晧助教小組)
通常一談到貧富差距,直覺上必然會聯想到社會階級流動的僵化,但若從教育體制看來,我認為社會已經盡力提供了完善的教育體制,像是繁星計畫比例的提高、原住民的加分制與大學教育普及化等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讓每個人有均等的機會得到好的教育,消彌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對特定社經階層的人的阻礙,雖然家庭教育資源有所差異,但僅限於額外創造一小群的菁英,大多數人是以鐘型曲線分布的。因此,我認為青少年的普遍失業與平均所得的低迷,不是來自於前期的教育,更不能歸咎於青少年文化本身的觀念謬誤或是競爭力不足,若不是私人企業完全將勞工當作工具般不眠不休的使用,若不是就業環境太浮動不定,大家怎麼會一窩蜂的想要考取公務員呢? 不是因為沒有夢想,這些年輕人(包括我們),有多少人會在大學時期就決定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而別無所求?青少年根據社會景況尋求他們的生存,而我們應該質問,究竟是在甚麼樣的情況下,演變出這樣一個傾向將人排除於外的殘酷體系,一旦青少年無法有自由的選擇,就失去了平等的意涵。
我曾想過,台灣在那一段經濟榮景之後,每年似乎每況愈下,政府似乎也曾考慮使用同樣的政策,同樣的以短期就業迅速的擴大內需,盼能改善國內的就業環境。然而,走回頭路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台灣的經濟環境已經產生了結構上的變化,全球化的程度漸漸提升,台灣從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被納入成全球體系中的一個環節,製造產業外移、資本的擴大使所需的勞力減少、高齡化結構壓縮新進人員的空間等等,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
我對於M型社會的產生並不會感到驚訝,因為資本主義所擁護的價值是「讓整個市場創造出最大的產值」,所針對的是市場,而非個人。勞力身為生產要素市場中的一項商品,根據供需會有一定的價格波動,然而在最低工資的限制之下,自然會產生一批剩餘的勞力,也就是所謂的失業人口,這些人口以發揮市場效率的角度來看是有助益的,它們使生產要素市場不面臨短缺的窘境,並在經濟景氣時迅速流入支持體系的向上發展。另外,企業間的互相兼併與資本集中也是另一個造成M型社會與貧富差距的因素,使中間份子不復存在。
就我認為的解決方式,企業應該停止壓榨人力,停止將人當成機器一樣日夜反覆運作,釋出多一些缺額給予年輕一輩,而且我們這組討論時助教有題到一個我很喜歡的觀點─大學的教育是使一個人擁有自由的興趣發展與獨立精神,而非是企業前備的勞工訓練所,政府不應該使用全民的納稅錢來投資於企業。另外,政府則需有效的管控熱錢,防止過多熱錢流向民生必需品,如房子與土地,造成其交換價值凌駕於其本身的價值。其實我一直再想一個問題,證券市場對於社會與經濟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少,是否值得讓現況如此毫無限制的運作下去─證券市場可以使企業獲得資本上的支援,但我不認為它需要如此龐大的金錢調度與流動,他現在的功能有大部分已經轉為錢財創造錢財的生財工具,並且持續的加劇財富分配的兩極化。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醫二乙 19801132 李佳穎

回顧10月14日的第一次小組討論,助教帶領同學探討許多現今社會所面臨的經濟危機,同學們也踴躍的將課前準備的資料與大家分享,在聆聽眾多的想法後,對台灣的經濟狀況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以下是我對此議題的觀點:

從古至今,貧富差距一直充斥著整個社會,隨著世界愈趨全球化、數位化及高科技的發展,居於社會頂端的資產階級享有特權,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最多元且豐富的資訊、技術、資源等,使自己得以不斷的晉升,並利用既有的錢財來投資市場,如此一來便能以錢滾錢的方式迅速的積聚財富,加上不良的社會風氣使然,造成愈來愈多人對錢的價值觀產生偏差,於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觀念漸漸深植人心,企業家為了增加利潤而以不當的手段達成目的,使員工受到剝削與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情形頻頻出現,更糟的是握有大量財富的資產家選擇將金錢留在身邊而不願交給中、下階層,致使金錢在階層的流動趨向停滯,貧富差距的現象也愈加顯著,那些家財萬貫的富豪與在垂死邊緣掙扎的貧苦家庭形成強烈的對比,究竟是什麼原因所導致呢?

人們可能認為過去社會的人活在支配的枷鎖中,一切都得聽從執政者的指示,但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真的獲得自由了嗎?我想不盡然。當社會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許多社會學家留下思想遺產的研究而深深影響著人們,好比韋伯提出的資本主義及墨頓對「美國夢」的看法,可見探討社會資源分布不均的議題一直廣受討論。社會往往將財富成就尊奉為人生目標,不斷灌輸人民「只要認真打拼,人人都有出頭天」的觀念,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成功便被歸咎於個人的不認真,但對於追求目標的社會制度工具,在不同階層的分配卻存在不公平性,甚至從嬰兒瓜瓜墜地時便已決定一個人的宿命。如果你受到上天的眷顧來到一個富裕的世家,你就讀的學校將會是國內最頂級的貴族學校,課後還有滿檔的才藝活動,天天享用著山珍海味的美食及昂貴的名牌服飾,你從小便接觸到那些有權有勢的企業家,訓練了一身社交的手腕,待你步入職場後,父母親的事業直接由你接手,外面如此競爭的世界似乎與你無關,你只要學會父母親所教導的管理技巧並打好人脈,便能坐穩輕鬆得來的寶座並與同樣世家的兒女結為連理,繼續培育下一代;相反的,如果你被上帝遺忘來到一個貧困的家庭,你只求每天能溫飽便已足夠,更別提到學校接受新知識和培養個人長才,你可能提早體會到社會的現實,看盡社會最殘酷、最黑暗的一面,在職場上也只能從事勞工階層的工作,你若想要改變現況幾乎不可能。

可見人們看似生活在平等的社會中,實際上卻有太多無形的不公平存在,其中政府的施政有一定的影響力,好比為了減少貧富差距而有財產稅、遺產稅、稅收等政策,儘管身為學生的我們尚未有能力為社會做些什麼,但可以思索當權者的行政真的是站在人民的角度著想的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即使人民想提出質疑,但聲音時常無法傳達至高階層,只因有權有勢的人滿足現況而不願交出所擁有的優勢。另外,現今的社會已不如從前那般,人們講求更高水準的生活品質,因此,公司徵求的人才不但需具有高學歷及多方面的長才,還講求職場上的經驗,但那些主管可曾替剛畢業的學生著想?畢竟每個人都有第一次,訓練新一代的年輕人應是資產階級的責任,不應一味的選擇任用較資深的長者,而連學習經驗的權利都不留給他們。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見這段忠肯又帶點諷刺的話:「貧富差距的問題不是一時一刻就能解決的,若是真如我在去民主化所說的,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革命,二是靠著一代一代教育以淨化這個社會,但前提是在達到效果前國家還沒倒閉」。可見在貧富差距的議題背後隱藏許多政策及階級等弊病,而不是只有表面的問題現象,若要加以改善想必要花上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行。

Unknown 提到...

我是生科二藍天韻,學號19809040,我們這組討論到貧富差距和GDP的關聯。我國GDP的成長仰賴對外的出口,而這些公司大多設廠在大陸,憑著廉價的勞力,員工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時間工作換來的是近海城市快速地進步繁榮、少數精英取得鉅額財富,這些工作機會離開了台灣,但是依舊包含在GDP裡面,因此貌似我國經濟持續成長,不過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卻不停擴大;富人擁有豐富的資源和享受,炒房地產、投資等方法倍增累積財富,頂尖社交圈享受極端舒適的生活,相較之下,一般民眾的薪水相對縮水,背負房貸使人們的生活吃緊,加上物價上漲,並沒有額外增加財產的方法;年輕人為了求職擠破頭,卻也只能勉強過活,政府安排的就業短期計畫僅能維持數月,從長期看來失業問題並未解決,大家考公職以謀求安全穩定的生活。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我們是以每個人獲得相等的資訊,並且個人為自身利益以工作能力分工,交換各自所做出的產值(包含有形的和無形的資產),如此群體和個人都得到好處,財富分配會平衡,但事實上,社會存在資訊不對稱,弱勢的人受教育、外在刺激、機會少,種種因素讓他們不利於適應、生存,當社會並不符合原本的期待時,我們該怎麼辦?政府可以藉由增加稅收將財富再分配,不過,今年五月已通過將營業事業所得稅稅率由20%降至17%,減少中小型企業的負擔,所以我認為政府應該制定更詳細的政策和法規,提升大企業的營業稅率、減少對高科技產業的優惠稅率,另外,在鄉下和偏遠地區資訊較不便捷處,應多宣導或舉辦就業輔導的活動。現在勞委會積極推行失業救助、就業服務等方案僅能度過一段時間,而各人如何投資自己以應付這個競爭力無所不在、變化快速的社會?朱學恆在文章中建議大家為自己的興趣努力,並且不死守傳統的發展方向,而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另外,如果有機會的話多接觸不同國家和文化,我想多方刺激有助於活絡思考而激發出創意和堅定信念。人人都找尋自己在人生舞台上的定位,了解自己、掌握周圍環境、懂得應變的人比別人更有機會。我覺得老師上課和小組討論給我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才發現原來自己比較傾向大能政府,原本只是羨慕福利國家而已,國家權力大干預就多,但我認為現在情況還是趕快解決問題比較好。

盈宏 提到...

我是醫二乙 19801079 林盈宏
經過上次的小組討論後,我對於貧富差距的課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整個台灣社會在幾十年來不僅經濟急速蓬勃發展,也帶來一個日益顯著的問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M型社會,不僅貧富差距達8.2倍,1998年台灣前5%富有的民眾與後5%最窮的民眾所得相比,相差32倍,到了2008年,所得差距一路狂飆,擴大到六十六倍,而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台灣失業率大幅上揚,預計這項所得差距還會進一步增加。現在許多基層職業即使沒日沒夜的工作,但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與富人的薪資越差越多。當然貧富差距,也有全球化的趨勢成因,例如,隨著產業結構與經濟活動漸趨高度知識化,所得差距也會隨之擴大。但世界各國通常藉由稅租手段與社會福利措施,除了確保窮人的基本生活能夠得到滿足外,也讓前面的五分之一,與後面的五分之一,差距不會超過六倍。即使是美國,這十年來,所得差距也略有改善,然而台灣,在這個課題上,貧富差距不但逐年擴大,更是逐年惡化,幾乎是全球平均值的一倍,這種情形,不由得令人憂心。根據我的學習與認識,我認為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兩者:
(一) 知識經濟,教育程度越高者越富
在知識經濟下,愈能掌握資訊來源者才可能是未來真正的贏家。當擁有相當的知識時,可精確掌握交易風向球,看準將資金流通獲得最大的利益可能性,經過不斷循環,資金越趨集中於高教育程度份子,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只能提供勞力,卻無法獲得與付出時間等值的報酬。
(二) 我國GDP主要仰賴於出口
我國許多大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紛紛將工廠設於大陸沿海城市或東南亞國家,於是台灣的工作機會快速流失,許多人民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或遭裁員,而興盛的是以廉價勞工獲取暴利的少數的商業鉅子。即使台灣的GDP似乎顯示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但其實獲取的利益都掌握在上層階級中。富人透過各種投資方式
將利益不斷暴增,但一般民眾卻只能承受高昂的物價,在沒有足夠的資本可以投入在教育與創造機會下,貧富兩端的社經地位只能愈加傾斜,最後導致(一)的效應。
我認為貧富差距是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如同肯亞暴亂的導火線很大成分是貧富差距過大所致,當政府無法以社會福利措施與相關政策降低貧富差距,將會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問題,當社會底層民眾無法負荷貧窮帶來的衝擊,治安與社會穩定面臨巨大的挑戰,最後一連串的惡果反噬受傷的也只是整個國家與人民。該如何實際的達到人民均富安居樂業的榮景,而不是互相謾罵,才是政治人物最應思考的課題。

Chris 提到...

幫 醫二甲 洪寧 代po(10/28)

上上禮拜拜的討論,是次新鮮有趣的經驗,不但能聽到獨到的見解,也讓我發現自己思考的侷限性。GDP無法反應事實,中產階級消失、貧富差距擴大這些議題我都聽過,卻從未想過現在GDP上升,最富家庭和最貧家庭之間卻有著高達8.82倍的收入差距,這樣的矛盾數據之下,其實隱藏著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

問題不在於GDP未能反映外部成本或計算上有疏漏;其實政府官員所言不虛,只要GDP上升,台灣即有賺錢,但他們忽略未提:錢進入了誰的口袋?其實貧窮家庭的收入變動不大,而是中產階級的收入減少,這些原本生活維持一定水平的人,頓時被打入社會中下階層,造成無法調適的生活和精神壓力。身為中堅份子的中產階級運用金錢方式改變,自然就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產業革命。

所以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經濟成長賺的錢,合理的進入了富者的口袋,使富者更富?大家似乎歸結,問題出在制度、權力和價值觀。自從雷根總統和柴契爾夫人的時代,全球盛行著弗里曼等芝加哥學派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建立在個體的思維,強調小政府的概念,促使了很多不公平的制度設計,例如園區投資優惠、兩稅合一、遺產稅的調降等。許多制度在設計之初,都是打著可以直接或間接促進經濟成長的口號,但造成所得分配不均。嘗到甜頭的掌權者,即使口口聲聲為民服務,卻很難改變既有的思考架構。ECFA的簽訂是一個比較近期的例子。

一直以來,我相信全球化是必然,即使漸漸發現這個價值觀下的弊端,但遊戲規則已訂,想要和別人競爭就要遵守,所以對於政府簽署ECFA我保持樂觀的態度。但在獨自思考時,我查了一些相關的文章,再度驚訝於自己解讀事情時的武斷。

簡而言之,ECFA就是台陸雙方在十年之內,要互相大幅開放市場給對方。玩弄關稅市場,讓自己的產品可以大量低價外銷,GDP鐵定會成長,股票會飆高。但同樣弔詭的是,得利的再度是以出口為主的大財團和股民,而台灣較弱勢的產業則會因大量中國製品進口而受到嚴重衝擊。這又是一個讓富者更富、中產階級消失的例子。

有專家指出,雖然ECFA的制定存在種種風險,但只要政府條件制定得宜,絕對是利多於弊。這時大前研一卻告訴我們:「不要再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寄望政府,政府正是問題所在」。一直以來,我們過度仰賴別人為我們發聲,仰賴西方的主流思維。那連政府都無法依靠,那我們可以做什麼?

除了主動站出來挑戰社會制度不公平,另一個關鍵就是在於如何說「不」!大前研一提到,「窮的有品味」這本書提醒大家,目前太多的消費,都是意識形態洗腦的結果,是那些有錢有權的資本家所倡導的價值觀。例如買房子、車子及投資孩子教育,是大家公認人生三大必需投資。但其實房子可以租、車子可以以大眾運輸工具代步,而孩子教育是自身的責任,不該以錢將其外包給他人。老實說,這樣的新思維對我個人而言也是不小的衝擊。質疑生活於其中的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已讓我「大開眼界」,現在連熟悉的價值觀都被挑戰。但這或許就是這堂課想要帶給我們的吧?挑戰既有的權威,面對問題時以系統性、政治性、公共性、文化性等多面向來切入,跳脫專家主義的思維。

Chris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ris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ris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ris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ris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大家好我是醫二甲凌郁捷
貧富差距,在我的認知中,距離我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似乎有點距離,雖然讀書很煩考試很煩熬夜很煩,但是至少沒有金錢上困難。但是我又隱約感覺到它存在於生活中,無所不在。星期天去剪頭髮,洗頭的小妹才十八歲,我超級震驚的,第一次被比自己年紀小的人服務真是令人不習慣,我還安安穩穩的讀著書,她卻已經在社會上當學徒賺錢打拼。星期二我去看牙醫,護士問我是不是工讀我感到很訝異,原來在我前面的女孩子是半工半讀,才會在白天的時候有空,而我則請了一節課的假。雖然我不知道她們的成長背景、生活情況,但我覺得這就是貧富差距吧!貧富差距無所不在,就像健保在喊要不要漲,可是50元的部分負擔對於一些人來說可有可無,但對於貧窮的人來說卻又會被壓得喘不過氣。M型化社會大家都要擠到M的右邊去,但是跨不過那座山。最近花博的議題沸沸揚揚的,關於城市美學,社會面臨的問題是:是要所有人均富之後才去考慮文化,像是城市美化、藝文活動等,還是先讓部分的人富裕,整個城市朝所謂的文明方向建設,才試圖帶動其他貧窮人脫離低層階級?這是政府財富運用的選擇,這是兩難的問題。如果要所有人均富,緩慢的爬升,那是一種沒有貧富差距的狀態,但在世界的眼光看來落後的城市,是所有人均富了呢?還是所有人均貧了?共產主義用幾十年的時間證明了人性的貪婪懶惰,就是無法讓一個國家均富,失敗了,才向資本主義靠攏,使沿岸的城市先富起來。所以必定是先使部分的人富起來,再試圖提升其他人的財富,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是在我看來,貧富差距是鐵錚錚的事實,很難去改變的。每個人都有過的更好的渴望,怎麼可能在部分人生活水準達到一定水準後,要求他們停下腳步等待,甚至幫助其他人迎頭趕上?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從達爾文開始明明白白的闡述了適者生存的觀念。即使是最先進的國家,還是最骯髒貧困的貧民窟。所有人都在掙扎著往前,所以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攀過M形社會那座山。更別提說資源掌握在富裕的人、有權勢的人手中,他們立足就不平等,M形只會越擴越大差距越寬。他們不認為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大眾之間,應該有甚麼樣相互的義務。既然改變的力量存在於上流階層,但是他們本身就已經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只願意在自己權益不受損傷的前提下,為了選票講講縮短貧富差距,或許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施捨。中產階級無奈也無力,他們龜縮著堅守崗位保留自己那一點點財富。勞工階級是國家的力量,是所有商品的生產者,但他們整天付出勞力,只換得勉強溫飽。這是一種包著正義民主外衣的新的奴隸制度。郭台銘不可能為了賣一碗麵賺三十塊錢鬆了一口氣,正如底層勞工炒不起幾千萬來往的股票。一直到社會再也忍受不了,就會向外侵略爆發戰爭,或內部革命,打破階級制度財富重新流通,一切從新開始。要說採取這麼原始野蠻的方式,是因為沒有記取以前的教訓,是因為沒有努力解決問題。但直到目前為止,全球化破局,各強國從來都沒有刪減過武力預算,要達到那麼和平的世界,在我有生之年大概很難吧。或許我太悲觀或者沒有遠見,但是身處我這個位置,在M形社會的中央,雖然也認為財富越多越好,但我不用擔心會為溫飽煩憂,可以在有限的自由之內,過著簡簡單單的平凡生活,還是不錯的XD。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我是醫二甲的顏立成
這次的心得由於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必須重打一篇,令我頗為無奈。
我們這次討論的主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在工業化社會和自由市場競爭之下,原本,貧富差距漸大乃是必然現象,但直至今日貧富差距的問題隱隱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可見以往生財工具的聾斷和企業對勞工的剝削已非日造成貧富差距的主因。在以往的社會,窮人可藉由不斷努力工作而漸漸累積資本,在幾個世代過後得到階級的向上提升,以往藉由學習而縉紳知識份子階級的酬勞相對優渥,也使得「學習」成了階級流動的一個可靠的方法。
但現今的社會中,有錢的人應用資本進行投資錢滾錢,運用市場機制和龐大的資本的優勢牟取利益,本錢較少的投資者,甚或是苦幹實幹,真正擁有生產工具的企業經營者所獲取的利益相較於投機者也相形見絀。投機者玩著金錢遊戲、操縱著市場價格、並漸漸的使資金集中於少數人之手,加大貧富差距。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生、碩士生領著22k的底薪,辛苦一生的中產階級付不起高漲的房價、所賺來的薪水辛辛苦苦免強可以支付生活所需,而有錢人僅需打通電話自然就有源源不絕的金錢湧入帳戶。
這顯然不符合我們所熟知的正義原則。雖然自由市場的蓬勃才導致了現代社會如此繁榮,然而貧富不均已經從社會現象變成一種社會亂象,從可以靠人民自力解決的情形演變至今日,即使以政府之力亦難撼動這樣情形繼續惡化。
我想,要根本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已經是不可能的夢想,政府如今的當務之急應該是要照顧在生存鏈底層,努力工作卻無法擺脫赤貧的民眾,次之,飆漲的物價也是造成實質薪資縮減的原因,流動的熱錢雖然為各國帶來暫時繁榮的假象,但當資本家賺完收手後,留下的僅僅是高漲的物價,受苦的仍然是一般的民眾,是否應該對熱錢課稅也是政府可以考量的因素。

陽明大學醫學系105 提到...

我是醫二甲的顏立成
這次的心得由於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必須重打一篇,令我頗為無奈。
我們這次討論的主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在工業化社會和自由市場競爭之下,原本,貧富差距漸大乃是必然現象,但直至今日貧富差距的問題隱隱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可見以往生財工具的聾斷和企業對勞工的剝削已非日造成貧富差距的主因。在以往的社會,窮人可藉由不斷努力工作而漸漸累積資本,在幾個世代過後得到階級的向上提升,以往藉由學習而縉紳知識份子階級的酬勞相對優渥,也使得「學習」成了階級流動的一個可靠的方法。
但現今的社會中,有錢的人應用資本進行投資錢滾錢,運用市場機制和龐大的資本的優勢牟取利益,本錢較少的投資者,甚或是苦幹實幹,真正擁有生產工具的企業經營者所獲取的利益相較於投機者也相形見絀。投機者玩著金錢遊戲、操縱著市場價格、並漸漸的使資金集中於少數人之手,加大貧富差距。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生、碩士生領著22k的底薪,辛苦一生的中產階級付不起高漲的房價、所賺來的薪水辛辛苦苦免強可以支付生活所需,而有錢人僅需打通電話自然就有源源不絕的金錢湧入帳戶。
這顯然不符合我們所熟知的正義原則。雖然自由市場的蓬勃才導致了現代社會如此繁榮,然而貧富不均已經從社會現象變成一種社會亂象,從可以靠人民自力解決的情形演變至今日,即使以政府之力亦難撼動這樣情形繼續惡化。
我想,要根本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已經是不可能的夢想,政府如今的當務之急應該是要照顧在生存鏈底層,努力工作卻無法擺脫赤貧的民眾,次之,飆漲的物價也是造成實質薪資縮減的原因,流動的熱錢雖然為各國帶來暫時繁榮的假象,但當資本家賺完收手後,留下的僅僅是高漲的物價,受苦的仍然是一般的民眾,是否應該對熱錢課稅也是政府可以考量的因素。

張貼留言